当板板龙灯遇见知识产权 慈利法院用法治之光守护千年非遗“生命力”
2025-04-24 19:20:0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王辉 | 作者:唐丽君 宋豪 胡语桐 | 点击量:7688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唐丽君 宋豪 胡语桐)4月23日,慈利县人民法院龙潭河法庭走进龙潭河镇板板龙灯传习所,开展“知识产权守护文化瑰宝”主题普法宣传活动,用法治之光守护千年非遗“生命力”。

非遗传承遇困境 仿冒抄袭敲响司法保护警钟

作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列入)、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板板龙灯,以其独特的扎制工艺、民俗表演形式成为当地文化地标。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龙灯图案被仿冒制作工艺品牟利、年轻人创新设计的造型遭抄袭等现象频发。“老祖宗的手艺不能被‘偷走’,创新成果需要法律护航。”法官针对群众关心的侵权问题,以“龙灯图案版权归属”“创新造型专利保护”等典型案例,解析非遗传承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点。

法治助力新发展 传承人现场“晒”六项申遗专利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承锋向法庭干警展示板板龙灯已申遗的6项专利成果,包括传统龙身结构改良、现代光影技术融合设计等。“这些专利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用法律手段守护非遗的实证。”李承锋介绍,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板板龙灯不仅保留了“竹骨布面、龙身连板”的传统工艺内核,更通过专利技术提升了表演的视觉效果和传播力。法官现场解答专利维权要点,提出“预防+保护+维权”的保护建议,推动形成“司法保护+传承人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

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司法护航非遗“活态传承”

此次活动是慈利法院延伸司法职能、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下一步,该院将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侵权风险排查等工作。“让老手艺经得起市场考验,让传承人敢于创新、乐于传承,是司法保护的重要目标。”龙潭河法庭负责人宋豪表示,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遏制仿冒抄袭乱象,更能激发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认同,助力传统技艺在法治轨道上“活起来”“走出去”。

从普法宣传到专利实践,从个案保护到机制构建,慈利法院以知识产权为支点,为国家级非遗板板龙灯搭建起“法律防护网”,让文化遗产在创新与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责编:王辉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